防撞钢梁这个名字听起来煞有其事,但这却是带有误导性的名词。大家真的清楚防撞钢梁到底什么吗
防撞钢梁对应的英文名词为Bumper,直译过来称作缓冲器。在合资车企,后防撞钢梁被称为Rear Reinforcement,直译过来为后加强件。为了本文的严谨性,我们不再称其为防撞钢梁而称缓冲件。
缓冲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低速碰撞时车辆的损伤,一般由钢、铝、橡胶或者塑料制成,个别的使用泡沫缓冲材料。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低速碰撞时挤压变形的方式吸收能量。根据车型的不同,材料和规格也不同。
防撞钢梁什么时候有用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加强件强调的也是低速碰撞,并没有要求缓冲件在中高速或者超高速情形下起到保护的作用。事实上,中高速强力的碰撞中也无法起到相应保护作用。因此,车企在设计加强件时都会遵循各国相关法律法规,而不会低于标准。
与其最密切相关的其实是保险公司。缓冲件对乘员安全性没有影响,但可以大幅降低碰撞中的维修费用,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对车体损伤也作出了要求,损伤低则保险费用低。可惜国内尚无对车体损伤的要求。
如果没有后缓冲件,当车辆尾部遭受撞击,吸能材料吸收一部分撞击能量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把能量传递到车辆的整个后围板平面上,最终导致车辆后围板变形。后缓冲件的支撑点在左右纵梁上,如果前车有后加强件,遭受到撞击时吸能盒可以吸收大部分能量,对车体造成的损伤也会降低,维修费用会因此大幅下降。
在重大事故中,指望其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就大错特错了。缓冲件就是一个钢板,大型碰撞事故中主要依靠车身的纵梁和横梁一起承担车身变形,缓冲件仅在轻微事故中起到保护尾部和其他零部件的作用。
防撞钢梁是否越硬越好,越厚越好?
自主品牌为了迎合消费者,多采用硬度较高、厚度较大的防撞钢梁,因为技术比较简单、成本也更低。实际应用中,加强件的强度要与车身相匹配,最终达到低速防碰撞、高速吸能的目的。如果加强件过硬,车辆受到撞击后,加强件不能及时变形吸收能量,把能量传递给车架,则可能因小失大带来更大的损失。除此之外,过硬的加强件对行人的伤害也会更大。
不少消费者认为车型在引进国内之后必定简配,其中就包括后缓冲件,最终造成国外有而国内没有的情形。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出于国内消费者对后缓冲件的追崇,一些国外没有后加强件的车型在引入到国内之后反而加装上了,比如本田飞度。飞度在日本是没有后缓冲件的,进入中国则增加了这项配置。大概是不想落人口实,毕竟我国消费者对这块薄薄的钢板还是十分在意的。
总结
综上所述,驾驶没有防撞钢梁车型的车主大可不必过于担忧。缓冲件的作用仅仅是降低低速碰撞的损失,并不能在高速事故中成为主要因素。实际上,真正的车辆安全包括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方面。主动安全是指避免发生事故的一些安全配置,被动安全则是在发生意外时保护乘员不受伤害的配置。因此车型的安全设计必须以人为核心,这也就意味着所有人能接触到的地方都必须是具有保护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