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络流行语“走红期”平均仅为47天

人气:580 ℃/2023-05-23 02:09:22

【关键词:热度】

火了三四天就开始“退烧”

“duang”是春节期间被网友从成龙广告中翻出来的一个音,其百度指数峰值超出“元芳,你怎么看”一倍有余。然而在“疯狂”了三四天后,“duang”的生命力已开始消退,3月2日其百度指数不足最高时的一半。

分析: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平面媒体中心主任杨尔弘上午表示,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字,就用拼音把“duang”拼出来,它并没有实质意义。

“duang”之所以爆红,是因为它占据春节假期末尾的“天时”,拥有原版广告和诸多衍生视频的“地利”,还享受着成龙的“人和”,想不火都难。

“duang”只是因为百搭的搞笑句式而在短时间内备受追捧,等这股新鲜劲儿一过,就会进入高速下坠的轨道。随着网民主力军重新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无暇继续“添砖加瓦”,其必将“退烧”。

【关键词:语义】有明确语义能“活”288天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存活”时间较久的热词,普遍是因为它们填补了某些现代汉语的语义空白,这类热词的平均“寿命”为288天。

比如2012年起至今不衰的“伤不起”一词,已流行了814天之久。

分析:杨尔弘主任表示,流行语本身有一定的寿命。至于寿命的长短,则与词汇产生的原因、词汇本身代表的语言魅力等有很大关系。

分析:在早年的热词当中,有超九成属于由某一特定知名网站开始的范围传播,是小圈子用语扩大化的“自发流行”。近一年以来,热词经常和“奇葩”的社会事件相关,张教授分析称,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事件的关注度更高,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讨论。

张教授表示,网络词汇有易产和易逝双重特性,目前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至于充当推手的图片和视频,它们作为娱乐素材的能力远高于普通文字,“比如单单依靠文字描述,人们很难理解‘duang’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发音,但看完视频很容易就能明白。”

数据说明:数据来自百度指数,该指数以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它能够告诉用户某个关键词在百度的搜索规模,以及一段时间内的涨跌态势等。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JiaChang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