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红星照耀中国

人气:412 ℃/2024-07-24 00:09:02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不知道的小伙伴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读书笔记模板:

一: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

二: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叙述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说明、评价、感悟。介绍原作就是用一段话概括原文内容,同时也可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一:

《红星照耀中国》拜读至今,其中革命领袖的人格魅力、管理方式以及由他们带领的长征如今还回味无穷,值得深究。

斯诺在书中道:“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依然完好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本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斯诺认为红军长征不是溃退,而是相信他们“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周恩来等人对时局的正确预见,或是决定日后红军以及共产党最终走向胜利的关键,当然,鼓舞军心的各位将领也功不可没,他们使红军的力量完好无损,“把原本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

支撑红军行进二万五千里的,不是人数,不是武器,更不是底气,毕竟谁在当时也无法预测共产党会占上风。他们靠的,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吗?这种强烈的信念就是他们的“顶梁柱”!

中国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信仰人民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使人民建立群众觉悟,带领大家一起奋斗,最终所有阶级才能一起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完美蜕变。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二:

《西行漫记》全书12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和工农红军。      一、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本学期书香校园课程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了红色经典书籍《红星照耀中国》。而对于作者斯诺他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台湾、内蒙古等。他在这其中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批民主进步认识,产生了冒险进入红区的想法。在红区中他与红军一起生活了解到红军政策及思想,在这其中他实地采访向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将领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致力于中美友好,多次来华访问,于1972年2月15日去世,遵从遗愿一半骨灰葬于中国。

(一) 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读了此书让我更清楚的了解到那段历史,而在此书中对于第五章节感触颇多。第五章节描写了整个红军长征过程。虽然这段历史描述不是斯诺亲生经历,但是他是在红军各个长征经历者系统地进行采访后进行的叙述,因而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也是如今一份重要的实料。   在长征的描述中他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而长征的背景也是从此开始。而这也是由于博古、李德的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造成的,由此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略转移正式开始,最远行程二万五千里,在此转移中发生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如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而在这其中也损失惨重,有人曾计算过在过草地的过程中没一米就有一人倒下,数字如针一般刺痛人心。而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动用了大量军队,这次的围剿也用上了一个成本极大但是效果也很好的新战略。那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优势以及外界源源不断的物资对红军进行严厉的经济封锁。这次战术旨在减小红军机动灵活性和造成物资短缺。在此战术下红军伤亡惨重,决定战略转移,长征的开始得又快又神秘,以至于当国民党反应过来时红军已长征七天。

长征也起到了很好的革命宣传作用。斯诺在书中这样写到:“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确实,看过此章我也很赞同所说。在红军的长征中红军让各地民众认识到什么是红军。他们在行军途中,在战斗间歇召开群众大会,不断地号召群众起来奋起抵抗,给民中注入新思想。在关键时期打地主,分土地,将官僚、大地主的财产分于贫苦民众。红星照耀中国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叙述。而对于光大民众来说这就是他们世世代代所需要的,他们虽然不懂得红军政策,不懂得红军纲领,但是他们心中自发的拥护红军而不是害怕红军。红军的政策也名扬各地以至于有些地方专门派人请他们绕道前去解救他们,这些政策让民众知道红军与压迫他们的国民党不同,以至于不少人加入红军队伍中。    红军长征路上的革命宣传不止于此,对于少数民族他们也积极的去争取和宣传。而这其中彝族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彝族想来痛恨汉人,但是当红军经过彝族区时朱德颁发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说》:一切彝汉平民都是骨肉。尊重彝人风俗……同时刘伯承与彝族首领结为兄弟,彝人也知红军并不是一支无纪律无人性的部队,最后在彝人的帮助下红军通过彝民区。由于红军对于各民族政策的好,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正是由于这种种的原因,使得红军在长征路上虽有人不断倒下但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生、国民党逃兵、工人,等一切受压迫的人加入。红军呢长征虽艰难险阻损失惨重但也保留了党的核心力量。

我们长谈长征精神但并不太知道其中的过程,经过此次阅读让我知道了更加了解长征中的细节,也更容易体会到不怕艰苦,砥砺前行的精神。就如*********《七律.长征》中所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面对前方险阻前辈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向前,对于身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应该传承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精神,面对生活的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未知,努力完善自己,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长征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学习长征精神是对于我们思想的提高。我们今日幸福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因此传承长征精神是每个人的责任。1.树伟人之榜样,学伟人之精神    斯诺在红区客观的记录在革命战争时期从*********、周恩来、贺龙等掌权人物等无名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吃穿住行等生活、心里状态,从侧面表现出红军以及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还原那段红色历史中人们对于红军的认识。

通过斯诺笔下描写的伟人对于他们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到成大事者必定不凡。古人说:“天降大任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在这些伟人身上我看到了这些描写。对于*********主席,斯诺这样写到:“*********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对于工作一丝不苟,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理论家和政治战略家”。而这些在战争中及每次党的重大事件中提现出来,在四渡赤水中*********运筹帷幄,在遵义会议中*********面面分析,在苏联访问回来立刻制定计划发展重工业未雨绸缪……此次事件都让人如此佩服。而*********的能力在我看来与他博览群书有关,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写到“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向他采访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功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其间他什么都不管了。”确实料中记载*********读书一目十行可见读书之多,才能练就如此技能。常言道读书多的人心中自由沟壑,而*********之所以如此明智,读书多算原因之一。对于大学生的我也因为*********的影响开始学着读书,静下心来去思考作者所写,虽不能不能行万里路但可在书中以他人之眼看远方。     聊到*********那就不能不说朱德将军了,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写到朱德:“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朱、毛,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中国人实际上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人。*********是这个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它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它生命”。在南昌起义中面对敌人的包围,在士气低迷时朱德坚定的说到:“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正是在他的坚强带领下保留下的革命的火种,在开辟农村包围城市中他与*********一起努力铸就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景象,在战争中与士兵同吃住,不畏环境艰难困苦,为中国救亡图存努力。在书中还描写到战无不胜的林彪,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斯诺的描写这些生动的描述,把我心中原本模糊而冰冷的革命者的印象变得亲切、鲜活起来。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在这些优秀的革命领袖的带领下,在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金钱物资匮乏等艰苦条件下,用火一般的热情和钢铁一般的意志坚持革命,他们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奋勇拼搏等精神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洗礼,让我明白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是绝非偶然的,也更加让我坚定不移的积极向党靠拢,向伟人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前行。

新时代大学生的我,因接住国家发展的大旗,不断前行,听党指挥,向党靠拢,为国家发展助力。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三:

谁拉响了岁月的胡琴,让朝气如此肆无忌惮的绽放;谁看见了夜晚点起的星星之火,让团结的志气如此不着痕迹的来过;谁又遗忘了故事的艰难苦楚,让偏见如此排山倒海的袭来。

没有了党派的偏见,没有个人利益的诉求,没有意识形态的说教,更没有恢弘壮大的叙事,又是什么让这本书无论是在当时的欧洲和西方国家还是过去和曾经的中国有着如此高的评价以及影响?斯诺做的事无非就是一个:真实。

他记述的是那个时代不为人知的红色中国历史,没有华藻的修饰,用最清晰的语句刻画了那个时代下的红军长征,红军的艰苦生活和国际背景,以及从侧面的细节里反映着领导者的智慧.。聚焦微观视角的人物,有“小鬼——季邦”的故事,有卖瓜老农的经历。斯诺用一个个最平凡普通的红军战士以及简朴的农民,还有“接地气”的领导者将领的评价和故事串联了这本书。他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民族——红军时代的朝圣。也用一个记者的专业素养用“真实”重现了一幅历史的画卷。

长征

不记得何时看过的【开学第一课】中以长征为主题,也许是少了一份对历史的了解或者是某些形式的被动说教让我对产生了抵抗情绪,我总是对这段历史缺少敬畏感以及多了许多距离感。那恢弘壮大的奋战影视视频,被请到讲台上的演讲者用着激昂的语调试图焕发我们“感同身受”,但被动的接受这些被传递的情绪总是好不过自己主动接受,并且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斯诺一名外国记者的叙述。比起相信那些被政治色彩化的内容,我更愿意去接受来自专业视角的评价,总好过那些大张旗鼓的爱国宣传。

这本书用客观的角度记述了红军长征中一些小细节——命运是如何眷顾了红军(渡河偷船),如何穿越少数民族的地盘,以及长征途中“欠下的唯一一笔债“(回族女首领不提供谈判机会,红军战士被迫偷牲口谋生)……没有那些厚重的历史书沉重,也不乏有一丝小小的趣味。也正是这样的描述,让我不再把目光单纯的放在红军长征的结果上。也不再是过分夸大红军战士所经历的苦难。它让我用更清晰的眼光看到了红军战士精神上的财富——那坚定不移的信念(长征精神),以及当局领导者的智慧——长征的路线和战略部署,还有这个强大的团体惊人的团结力。在长征的这条路上,他们是孤独的,没有苏联的帮助,但回望这条历史的长轴上,他们寄予了这个民族的希望,他们,并不孤独。

我相信,无论是谁看完这本书关于长征的记述,你会对这段历史多了一份熟悉感和亲切感,你会深切的体会“真实“的力量,不再是那一段干巴巴的文字,更多的是历史的温度。

红军的生活

全书我最喜欢的章节便是记述斯诺与红军生活的片段,穿插了领导者对当时时局的判断和实施的政策纪律的讲解(让我更加理解*********思想的精华和对*********个人的褒贬评价)。也许我们也曾在抗战神剧里看到过红军驻扎根据地的生活,这本书的记述也大同小异,但我却比电视剧的生活更真实。有农民对当时纸币印刷流通的不满,也有“红军大学”学习识字的局限性,以及大量红军途径村庄给农民过冬储备带来的挑战……当然也不可否认的是,红军存在的积极性,但在“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今天,只有对这“积极”方面的挑战,更能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因为任何硬币都有正反两面,看惯了正面,突然有反面的精彩,更能“接地气“。我也相信能够带领一个民族跨入新时代的团体也是一定能经得起这样的挑战,历史的局限性,红军的孤立无援也许能够囊括这些问题的原因。

西安事变

我还曾记得高中历史书上关于这段历史那短短的几行内容,关于对它的记忆大概就是“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软禁“这短短的几个字。比起百度百科上那一段段历史过程的叙述,乏味,无聊,而本书的记述从历史背景,基本过程,还有蒋介石穿睡衣跑到小山上还受了皮外伤的小细节,结果……完善了我对这段历史的空白,在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疑惑的同时也解答了这些问题。历史本不是乏味的,只是因为年代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显得不那么有趣罢了。

感谢这不羁的画卷承载了如此真实又不失风趣的底色,将那些艰难困苦的画笔连成了一篇传奇佳作,绘出了历史经年的举世无双。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JiaChang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