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第33次南极考察的胜利,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站的选址工作圆满结束。
为什么要建一个新的南极站?新车站选址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南极科学研究未来将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从南极洲大国到南极洲大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施工困难,只要科学研究意义重大,我们也不怕困难
科学家们对中国第五南极考察站的选址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热烈的讨论。
南极大陆面积约1380万平方公里。中国现有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山和南极冰盖的中心,相距数千公里。第五检查站应该设在哪里?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罗斯海域。
罗斯海是最南端的海,从南极大陆的所有边缘海延伸而来。海湾顶部的纬度约为南纬78度,非常接近南极。目前,中山站所在的普里茨湾底部位于南纬70度左右。地球只有八个纬度,但科学研究的价值可能大不相同。据专家介绍,在西南极,长城站区域生态系统比较活跃,更适合亚南极生态监测和研究。在东南极,中山站地区是观测和研究南极冰盖演变过程和南极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它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穹顶A区域,汇集了冰芯科学、大气科学和天文科学的前沿领域,也是进行高空物理、地质研究的理想场所。
“一切都是靠太阳生长的。越往南,光线越少,天气越冷,自然景观和生态条件越特殊。”国家海洋局的专家表示,罗斯海地区与中国现有的四个调查站所在的地区不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带来更多差异化的科研价值。是对我国现有科研布局的有益补充,应投入更大的综合科学观察力量。
在确定了大致范围后,科学家和工程规划师开始担心。事实证明,通过研究大量文件、地图和遥感信息,罗斯海沿岸布满了密集的保护区和管理区,美国、新西兰、意大利、韩国等国建立了许多调查站。在现有的南极环境管理体系下,后来者既不能在保护区内建造该站,也不能在其他人的现有管理区内建造该站,因此适合建造该站的地方很少。
“这是南极洲人类科学研究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也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大陆并进入南极点的地方。发达国家站稳脚跟后,在其活动范围内实施了严格、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建立了许多保护区和管理区。“专家说。
经过几次搜寻,中国科学家终于在罗斯海西岸找到了一个可以建站的区域——南岩岛。新问题再次出现。由于跨南极山脉附近有一个缺口,当冰盖穿过缺口流入罗斯海时,很难说该岛的自然条件变得极其恶劣,“富含”超强、超干和超冷风。自第29次观测组成立以来,科研组建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已两次被大风掀翻。虽然更独特的自然条件往往意味着更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但它确实会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衡量工程难度和科学研究价值时,我们的共识是,即使施工困难,只要科学研究意义重大,我们也不怕困难。”专家说,最后,大家决定:就是这样!
从第29个团队的第一次选址到第33个团队成功完成选址,科研人员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尽管曲折的过程,毫无疑问,中国第五调查站的诞生,将为中国人更好地探索南极奠定坚实的基础。
“选址完成后,将进入新站的审批和建设阶段。新站计划建设为常年越冬站。因此,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如果一切顺利,预计最快将于2022年完工。”专家解释道。
要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我们必须占据先发优势
中国未来将建设多少个南极考察站?
目前,乔治王岛和罗斯海域是科研站的主要“集群”区域。“这只是一个相对密集的区域。从整个南极地区来看,科学研究站的数量仍然非常有限。可以说,南极也是人类观测数据最稀缺的区域。“最稀缺”不仅体现在极度缺乏空间分布上,还体现在极短的时间内。”e.观察尺度,只有一百多年。“专家们认为,只要有国家战略和国内科研的需要,就应该建立科研站。”此外,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也应该在涉及南极洲的国际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提高南极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台站建设只是一个方面。自1985年长城站建立以来,中国初步建成了南极考察基础设施体系,即覆盖天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和海床的国家南极观测网,“一船四站一基地”南极考察保障平台,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的综合保障需求。同时,南极考察也从西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扩展到东南极的拉斯曼山和普里兹湾,然后进一步扩展到南极的内陆冰穹A。调查活动的范围和领域继续扩大。
“中国南极科学研究30多年来最大的成就是我们能够在南极生存,在站区附近观察和采样,并逐渐成为我们感兴趣的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区域性活动。”专家说。
“南极洲是一种稀缺资源。南极洲的科学调查必须占据先发优势。”专家们表示,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新的发现和突破,至少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国际视野、保障条件和充足的观测技术手段。中国在冰盖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与我们优先到达冰盖地区是分不开的。“南极洲的所有科学家都承认,内陆穹顶A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天堂,但目前,只有中国可以在这里建站,这受到许多外国人的赞赏。”
“能力建设不能停止。只要中国人到了南极,他们就必须得到相应的支持。支持越大越好。与此同时,我们的能力建设也逐渐转变为一个可以直接与国家需求联系起来的问题。”例如,如果对南极海域的观测不够,我们应该开发更多的极地海洋调查船。如果气象观测不够,我们应该建设更多的观测站,大力发展遥感对地观测。“只有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研发新技术,实现更广泛、更全面、更长的南极时间序列研究,我们才能回答更重要的问题。”
至少具备五种能力:抵达能力、生存能力、国际影响力、领导力和利用能力,“中国初步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基本稳定的科研队伍。在南极冰川学、空间科学、生物生态学、气候变化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突破,对整个南极的整体认识也在迅速深化。”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还将不遗余力地推动南极科学研究从单一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