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古人是从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人气:897 ℃/2023-10-06 16:54:57

第一章:揭秘 古人是从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第二章:古人对心理与生理的认识

第三章: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现在相比,但那时人们的健康却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那他们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养生、保健的呢?他们都有什么养生方法呢?

养生之道的目的是为了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长寿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医学家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同时,古人在养生方面非常重视精神活动,教导人们要&ldquo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hellip&hellip&rdquo

意思是思想上纯洁安定,情绪乐观愉怏,精神振奋饱满,就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不容易发生疾病。同时认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应随着四季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节,指出&ldquo春二月应使志生,夏三月应使志毋怒,秋三月应使志安宁,冬三月应使志若伏若匿&rdquo。也认为情绪的过度忧伤或喜乐都会削弱机体抵抗力,引起内脏病变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发生疾患。

因为任何心理变化都会传到有机体的最小一个细胞,影响着机体的健康。比如,轻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强免疫能力,预防疾病传染,甚至还能延长癌症患者的寿命。相反,抑郁紧张的心情则会破坏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过饥过饱、过寒过热,以及膳饮无时皆会损伤脾胃,从而影响食物的受纳运化,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因此,食物的摄取是机体生长发育、维持和增进健康的源泉。

除保证每日营养,吃一些富有蛋白质的食物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为佳,多吃一些纤维素丰富的食物。纤维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肠道蠕动,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使某些致癌物无滋生之地。忌暴饮暴食,避免单纯性肥胖和加重对消化器官及肾脏的负担。此外,还应适当限制食盐、烟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

古人曾再三教导人们饮食要有节制,勿暴饮暴食,指出以酒为浆和饮食无节是休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视食物营养价值及烹调技术。《素问》中记载:&ldquo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rdquo,此外,还阐述了饮食百味调和不当可产生各种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素问》中有&ldquo多食咸,则脉凝泣(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廿,则骨痛可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rdquo,强调了饮食五味调和适宜,能使机体的骨骼、筋脉、气血、腠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长寿,即所消&ldquo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rdquo。长素忌荤食,能延年益寿。

古人非常珍视起居作息的规律性,并教导人们应很好地去适应四季时令的变化,很好地适应一昼夜内阴刚消长的规律,&ldquo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rdquo。此外,指出&ldquo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rdquo,述说了起居无节、过度的劳累与安逸均足以危害健康。

医学心理是以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关系为基础。祖国医学的心理思想,对于人的神形关系、心理和生理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视的。

《黄帝内经》提出:&ldquo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rdquo。&ldquo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rdquo。

这两段话从两方面表明了心身关系:一方面,先有身形,后有心理,心理是生理活动的结局另一方面,心理对生理活动亦有一定的影响,即所谓&ldquo得神者昌,失神者亡&rdquo。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的心理和生理中心思想为:形与神俱。这就是说,形与神俱,乃成为人若形与神离,则形骸独居而终。

《黄帝内经》中从医学观点出发,对于形神两个方面和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作了更具体的分析。对于形,它着重地分析了五脏、人腑、奇恒之腑和五官九窍。五脏是心、肝、脾、肺、肾,还包括心包络、膻中与命门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五官九窍为耳、目.口、鼻、舌、前阴与后阴。

关于神,它觉得包括神、魂、魄、意、志和思、虑、智等内容,而神的组成因素的各自含义为:&ldquo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若旧之魄,因此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闲思而远慕渭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rdquo。依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形的某些组织与神的某些因素还具有一种相对应的特定关系。比如,五脏、五志、五精对五应:心一喜、神肝一怒、魂脾一思、意肺一悲、魄肾一恐、志。

然而,心理对生理也不是无所功效的。祖国医学中指出&rdquo七情&rdquo(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主要因素。《黄帝内经》说:&ldquo怒则气上,意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rdquo&ldquo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rdquo等。这些说法明确地表明出了身心之间的辩征关系,而且已被后来大量的研究与临床实践证明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ldquo所有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可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rdquo。人类的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还有某些皮肤病、癌症等,它们的发病、病程与治疗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ldquo药王&rdquo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第一次明确提出:&ldquo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rdquo下面为您介绍古人最钟情的两个食疗养生方。

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喜欢喝葡萄酒,有诗句&ldquo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rdquo为证。葡萄的营养价值很高,其果肉、根、叶均可做药用,用葡萄酿制的葡萄酒更是具有滋阴补脾、健胃强身、益气安神的作用,这对于长期驻守苦寒边塞的王翰来说,的确非常适用。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同时又是美食家兼食疗专家,有《东坡养生集》传世。

苏轼最钟情芡实粥,每日一碗,将其作为自己的食疗佳品,他说&ldquo粥既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rdquo《神农本草经》说芡实有&ldquo补中,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rdquo的功效。

很多有名的古人,他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都是一笑而过,而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这种豁达的态度才使他们的性格更开朗、身体更健康,所以大家不妨学学他们的这种心境哦~(文章原载于《养生保健指南》,刊号:2012.02,作者:陈如明、郑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小编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

首页/电脑版/地图
© 2024 JiaChangB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