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艺术家导演,血液里大多有疯狂因子,选题上也难免荤素不忌。
3、罗曼波兰斯基年过八旬,大斯皮尔伯格11岁,仍在拍电影。
4、真事改编》观后感(3):劇透紙背她是誰
5、波兰斯基与昆汀,仿佛冰与火。
6、到时,能跟昆汀《好莱坞往事》打擂的,当然不是这部《真事改编》。《真事改编》只是波兰斯基伤口的冰山一角,是山雨欲来前的风满楼。
7、毋庸讳言,《真事改编》改编自罗氏“真事”,复刻了波兰斯基的创作心魔。
8、真事改编》观后感(1):真事改编
9、有了这个认识,再来看《真事改编》,方能得其三昧。此片确实不是巨作,但或许是巨作前的山雨欲来,也是波兰斯基为寻求突破而触碰自己第二道伤口的牛刀小试。
10、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1、艾拉可视作黛芬的“超我”,胆大心细,从不纠结,为突破瓶颈可以牺牲一切。
12、真事改编》观后感(2):真事改编
13、突破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不仅要斩断以往的路径依赖,还得直面内心最黑暗的部分。
14、真事改编》观后感(4):“元角色”,自我撕扯与精神分析
15、进入瓶颈后,创作者的命运有三:1.继续复制自己,得过且过;2.一蹶不振,乃至崩溃;3.突破藩篱,再攀新峰。
16、只有我懂你,知道你能写什么。
17、真事改编》观后感(5):波兰斯基自剖心魔
18、若Elle就是Delphine自己的陰暗面化身,那就能解釋為何Delphine那麼信任「她」。但人過度被慾望和創傷控制,便會造成反噬,Elle對Delphine的傷害,其實就是自毁。
19、王尔德说,艺术之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将艺术家隐藏起来。
20、触碰自己内心最疼痛的地方,必然会带来巨大痛苦,黛芬支撑不住,于是幻想出一个艾拉,帮她打理一切,将创作进行到底。
21、波兰斯基最擅长的,不是制造戏剧化的场面,而是以手术刀般的影像语言,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波兰斯基之电影,表面像空中楼阁,随意起落,却直指内心。外虚而内实。
22、波兰斯基尚有时间,我期待那座冰山。
23、无独有偶,昆汀新片《好莱坞往事》,就是以曼森家族为原型,涉及罗曼波兰斯基隐痛,且可能跟罗氏最后的压轴戏“撞车”。
24、这两位风格迥异的导演,或将在虚虚实实的影像中交叉。
25、位大师级导演,年逾古稀,时日无多,何苦要花精力,去拍行活儿呢?
26、电影里的黛芬,就是处在瓶颈期,声名早已获得,不愿再重复自己,想要寻求新的突破。
27、波兰斯基的第二道伤口,更惨烈更血腥更扎心。罗氏继《钢琴家》后的再次突破,或将肇始于此。
28、如村上春树新书《刺杀骑士团长》,主角的身份是画家,而非作家,这是隔了一层。波兰斯基的《真事改编》,主角乃作家而非导演,乃女性而非男性,这是隔了两层。
29、本文由小编为读者精心整理的土拨鼠之日观后感影评,电影影评400字,建军大业观后感影评,《人生大事》观后感,1917影评观后感,电影观后感万能模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0、这部《真事改编》,相比罗氏从前作品,理念有余,感性不足,剧情略沉闷,人设有点崩。但不可否认,它仍是难以取代的,刻着波兰斯基烙印。
31、这枚烟雾弹,艺术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32、艺术家虽隐遁有方,却往往露出狐狸尾巴。
33、作家黛芬,因创作力枯竭,陷入纠结,这时,一个名为艾拉的头号书迷,趁虚而入,故事由此展开。电影前半部分,类似斯蒂芬金的《十日危情》,后半部分,又有点《闪灵》的影子。
34、答案很简单,此片并非行活儿,波兰斯基确实有话想说。所不尽人意处,一是年龄摆在那里,力有不逮,二是电影所刻画的,乃是创作者的困兽之斗,若非局中人,很难有共鸣。
35、影片中,黛芬内心最大阴影,是丈夫在木屋里自杀。波兰斯基将自己的遭遇(伴侣的非正常死亡),投射到故事的角色上,并不是巧合那么简单。
36、片中那個瘋狂書迷Elle的直正身份是甚麼?為何她那麼輕易便取得了女作家Delphine的信任,並逐漸操控了Delphine的整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