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饮用时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
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如生火仍然推崇竹炉。在京城北京,还流行一种以木为框,内外敷石灰的三角形小茶炉,其表面描有飞禽走兽、鱼虫花草、人物山水,倒也显得十分雅致。烧水用的茶瓶,当时也有称为茶铫的,仍习用明人的陶瓷或铜锡茶瓶。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称:“洋铜茶吊,来自海外,红铜荡锡,薄而轻,精而雅,烹茶最宜。”而清代高鹗(约1738~约1815)的《茶》中称:“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表明清代烧水的茶瓶(即茶吊、茶铫),一方面受到来自国外的铜吊的冲击,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用的铜、锡、瓦制茶铫仍然得到保存。
史料表明,尽管清人烧水用的铫质地不一,但用得最多的还是陶质(如砂、瓦等)的铫,这在清代震钧的((茶说》中写得十分明白:“古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在烹茶过程中,清代对洗茶这一道工序,已不如明代那么重视。在清代许多有关饮茶的文献和著作中,都未谈及洗茶,也未谈到茶具中有茶洗,表明茶洗已从茶具中淘汰。但与明代相比,清代茶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却有着长足的发展,这在清人使用的最基本茶具,即茶盏和茶壶上表现最为充分。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
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为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实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陷部位正好与碗底相吻。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两种釉上彩茶具。盖碗中的精品有康熙五彩盖碗、青花花卉盖碗;雍正粉彩盖碗;以及道光年间宝善斋制的粉彩花鸟盖碗、粉彩蝈蝈盖碗和慎德堂制的红釉描金盖碗、红釉白梅花盖碗等。
至于茶壶,不但造型丰富多彩,而且品种琳琅满目,著名的有康熙五彩竹花壶、青花松竹梅壶、青花竹节壶;乾隆粉彩菊花壶、马蹄式壶;以及道光青花嘴壶、小方壶等。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们,将持续输出专业全面的茶知识。